2010年10月18日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周一結束,除了身為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這一重要人事任命外,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是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一《建議》在明年人大會議成為正式政府政策之前就將影響中國經濟走向並將決定中國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發展模式。
《建議》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科學發展」本身並不是新提法,但這次會議提出的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如果能認真得以落實,則其影響範圍將大大超過經濟領域。
尋求新模式
在美國的中國經濟學者程曉農周一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指出,比起會前大家談論較多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具體民生問題,這次全會的一個重點是「結構調整」。
他認為,這個重點的提出顯示了中國希望擺脫長期以來依賴出口、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模式。
程曉農認為,中國近年一直在說產業升級、技術進步,但這一次看來是「認真的」。
他分析說,這次的「認真」主要是因為目前經濟發展模式所造成的壓力。
「逼出來的」民生
一方面中國現在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仍在增加,環境、排放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引發的糾紛久拖不決,中國面臨的貿易環境並不樂觀。
中國因此認識到這種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持續。
程曉農在採訪中也指出,雖然這次五中全會並沒有把發展模式和民生問題直接掛起鉤來,但二者是密切關聯的。
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的唯一優勢還是低工資,結果工人工資長期維持在盡可能低的狀況。因此,不改變依賴低工資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改善民生就只能是空話。
ncG1vNJzZmivp6x7o67CZ5qopV%2BvtbC6xrCcp2ekp66le8KhoKeZX2d9cnyOamdoaWBmfXKEvpympqWVo8Ggr8KplpyglaO0